固体力学学报
主办单位:中国科学技术协会
国际刊号:0254-7805
国内刊号:42-1250/O3
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》来源期刊
       首 页   |   期刊介绍   |   新闻公告   |   征稿要求   |   期刊订阅   |   留言板   |   联系我们   
  本站业务
  在线期刊
      最新录用
      期刊简明目录
      本刊论文精选
      过刊浏览
      论文下载排行
      论文点击排行
      
 

访问统计

访问总数:11671 人次
 
    本刊论文
硅纳米线的分子动力学模拟

  论文导读:因此分子动力学成为了研究纳米材料的重要手段。内的32个原子得到具有缺陷的硅纳米线模型如图2。得到了其相应的应力-应变曲线。应力-应变曲线,硅纳米线的分子动力学模拟。

  关键词:分子动力学,硅纳米线,Tersoff势,应力-应变曲线

  0 引言

  纳米线作为微机械以及纳米机械的基本构件[1],随着微机械以及纳米机械的发展,纳米器件材料各种性能的研究显得非常的重要,在纳观下研究其力学性能也成为器件材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由于纳米器件表面原子数占总原子数的比例大,使得表面效应对整个结构的力学性能发生了本质的影响,甚至与宏观结构出现很大的差别。因此深入研究纳米线的力学性能显得尤为重要。

  对于纳米线的研究还没有完善的实验研究方法,因此分子动力学成为了研究纳米材料的重要手段。目前,国内外对金属纳米线的研究比较多[2~8],并且主要是研究无缺陷的单晶纳米线,而具有一定缺陷的纳米线的研究还很少,研究基于表面效应,且具有缺陷的纳米线的力学性能是十分有意义的。

  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软件包LAMMPS研究了具有原子缺陷硅纳米线的拉伸性能,得到了其相应的应力-应变曲线,讨论了缺陷对纳米线弹性模量的影响,并研究了温度对纳米线力学性能的影响。

  1 分子动力学模拟

  势函数的选取直接影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,金属原子之间一般采用Morse势和原子嵌入势(EAM)[9],Si、Ge、C可以采用SW(Stilinger-Weber)势和Tersoff势,本文采用Tersoff势进行模拟, Tersoff[10~11]势可表示为

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  (1)

  应力-应变曲线(2)

  其中,和分别表示场能和键能,表示原子和原子的距离,和分别表示对势的吸引项,排斥项和光滑截断函数。

  硅单晶为面心立方体结构,x,y,z坐标轴分别对应晶胞的晶向,硅的原子质量取28.0855,晶格常数a=0.543nm,以晶胞为基本单位,建立纳米线模型如图1,共2550个原子,则其实际尺寸为

  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去掉中部区域

  (应力-应变曲线,)

  [ZY1]内的32个原子得到具有缺陷的硅纳米线模型如图2。论文格式,应力-应变曲线。

  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10972075)和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(2009161110012)资助

  图1 无缺陷单晶硅纳米线模型应力-应变曲线

  Fig.1 Defectless silicon nano-wire model

  图2 具有缺陷单晶纳米线模型

  Fig.2 Defective silicon nano-wire model

  [ZY2]采用Velocity-verlet[12]算法对牛顿运动方程进行时间积分,其公式为

  (3)

  式中,r、v和a分别表示位移、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,为时间步长。

  在积分时,步长取为0.005ps,在x,y方向取自由边界条件,z方向取周期边界条件来模拟纳米线,采用Nose-Hoover方法进行等温控制,分别对温度为0.01K和300K时,有缺陷和无缺陷的硅纳米线进行了拉伸模拟。应变率取为0.002/ps,加载应变到0.01之后再弛豫10000步,重复此加载过程直到断裂。

  2 计算结果分析

  计算中应力采用原子的z向应力的平均值,应变为名义应变,其表达式如下

  (4)

  其中,n、分别表示原子的个数、原子的z向应力,和分别为变形前和变形后的长度。论文格式,应力-应变曲线。

  温度在时,无缺陷与有缺陷纳米线的应力-应变曲线如图3(a)、(b)所示,从图中可以看出无缺陷硅纳米线无明显塑性流动,硅纳米线在应变到达0.238时应力值最大,即11.6Gpa。在此拉伸过程中逐渐出现位错,并且晶格发生变化,但横截面基本保持为方形如图4(a)。随着拉伸的继续,原子晶格发生突变,应力急剧变小,并出现颈缩现象如图4(b)。当应变为0.253时硅纳米线完全断裂如图4(c)所示。

  有缺陷硅纳米线的应力-应变曲线的变化趋势与无缺陷的相似,当应变为0.188时,变形如图5(a)所示,应力达到最大值9.4Gpa,即强度减小为无缺陷纳米线的,可知缺陷对其强度的影响非常大。论文格式,应力-应变曲线。因为在缺陷处,会出现应力集中,位错更容易形成。继续拉伸,应力值突然变小,进而在缺陷处出现颈缩现象,如图5(b)所示,从图3(b)可以看出,应力最小值为1.6GPa;再继续拉伸时,将出现单个晶胞被拉伸的现象如图5(c),随应变的增加应力反而增加,最后才完全断裂。

  温度在300K时无缺陷和有缺陷纳米线应力-应变曲线如图3(c)、(d),在同样的加载和尺寸时,温度也对硅纳米线的强度有着很大的影响,在300K时硅纳米线的强度大大减小,弹性模量也减小。因为温度高时原子活跃动能增加,因此更易出现位错及晶格变化现象,从而使其强度降低。有缺陷的硅纳米线的断裂同温度在0.1K时的过程大致一样,也容易形成单个晶胞被拉伸的情况。

  图3 不同温度下无缺陷与有缺陷硅纳米线

  的应力-应变曲线

  (a) 无缺陷0.1K时的曲线,(b)有缺陷0.1K时的曲线,(c)无缺陷300K时的曲线,(d)有缺陷时300K时的曲线。

  Fig.3 The stress-strain curves of a silicon nano-wire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,

  (a) Defectless silicon nano-wire at 0.1K, (b)Defectivesilicon nano-wire at 0.1K, (c)Defectless silicon nano-wire at 300K,(d)Defective silicon nano-wire at 300K.

  图4无缺陷硅纳米线的变形

  (a) 应变为0.238,此时应力值最大,(b) 应变为0.240时,中间段截面发生显著变形,(c) 应变为0.253,即将断裂。

  Fig.4 Deformation of a defectless silicon nano-wire

  (a) When strain is0.238,stress reaches the maximum, (b) When strain is 0.240, the deformation ofthe middle cross section becomes obvious, (c) When strain is 0.253, the siliconnano-wire is about to fracture.

  图5 具有缺陷硅纳米线的变形

  (a) 应变为0.195,此时应力值最大,(b) 应变为0.205时,缺陷处截面发生显著变形,(c) 应变为0.225,即将断裂。论文格式,应力-应变曲线。

  Fig.5 Deformation of a defective silicon nano-wire

  (a) When strain is 0.195, stress reaches the maximum,(b) When strain is 0.205, the deformation of the defective cross sectionbecomes obvious, (c) When strain is 0.225, the silicon nano-wire is about tofracture.

  3结论

  采用分子动力学研究了有缺陷和缺陷的硅纳米线的拉伸性能,由应力-应变曲线得到无缺陷和有缺陷纳米线的屈服应力分别11.6Gpa和9.4Gpa;由于缺陷的存在,使纳米线的强度降低为无缺陷的79%;在拉伸过程中容易形成单个晶胞被拉伸的现象。论文格式,应力-应变曲线。同时从应力-应变曲线可以看出:硅纳米线无明显的塑性流动,但会出现颈缩现象。论文格式,应力-应变曲线。同时温度升高也会大大降低硅纳米线的屈服应力,对其强度的影响也很显著。

  参考文献

  [1]ZHU J, Nano Material and Nano Device[M]. Beijing: TsinghuaPublishing Company, 2003.

  [2]文玉华,周富信,刘曰武等。纳米晶铜单向拉伸的分子动力学模拟[J]. 力学学报,2002, 34(1):29-36.

  WEN Y H, ZHOU F X,LIU Y W, et al.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the uniaxial tensile deformationof nanocrystalline copper[J]. Acta Mechanica Sinica, 2002,34(1): 29-36. ( inChinese)

特别说明: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,非《固体力学学报》杂志官网,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。
版权所有 © 2009-2024《固体力学学报》编辑部  (权威发表网)   苏ICP备20026650号-8